咨询者:1234356789
咨询标题:疣状胃炎
咨询内容:
回复医生:徐仁莲
回复内容: 疣状胃炎(gastritis verrucosa,VG):是由Moutler和Corner于1947年报道的一种内镜下形态——内镜下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 其特点是再发性或持续性胃黏膜多发性疣状隆起病灶,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散布于胃窦部,也可见于胃体部,有时沿皱襞连成串珠样,亦可为胃窦孤立的单个隆起或少数几个病灶,直径约5~10毫米,高约2~3毫米,活动期常见隆起中央糜烂、凹陷,可有血痂、污秽苔覆盖其表面。 国内文献一般称之为疣状胃炎,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案不统一。近年来有研究报道称其有癌变的倾向。 长期以来,医学界对疣状胃炎的认识十分粗浅,且存在很大的分歧,以至于命名也不一致。在英文文献中,该病有gastritis verrucosa、complete erosions等多种名称。 在1990年胃炎分类悉尼系统发布以前,多数人称其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并认为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在悉尼系统中,该病则被视作为普通慢性胃炎的一种内镜下表现,属于内镜下的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类别。而在MEDLINE能检索到的文献中,对该病最多的称呼是痘疹样胃炎,疣状胃炎这一名称几乎很少在英文文献中出现。我国和日本的大部分学者习惯根据该病典型的病灶形态特征称其为疣状胃炎,但最近有较多地使用糜烂性胃炎的趋势,也有很少或极个别人使用痘疹样胃炎。 根据病灶分布不同,临床将疣状胃炎分为胃窦型和胃体/弥漫型,胃窦型与普通的胃窦炎有相同的病因,最主要的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由于有共同的病因学基础,故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伴存的机会较多。而胃体/弥漫型则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与感染Hp关系不大。 此外,疣状胃炎有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之分,如隆起性病变主要由于组织水肿所致,中央脐样凹陷较大而浅,称未成熟型;如隆起病变主要由于纤维化所致,其隆起持续存在不易消失,为成熟型。疣状胃炎按其病理还可分为活动期和修复期,活动期可见上皮变性、坏死、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样物质渗出;修复期常见糜烂灶周围固有腺体、幽门腺或胃小凹上皮增生,有时可见纤维化,再生腺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 由于医学界目前对疣状胃炎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权威的疗效判定标准,因而无法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横向对比,尚不能根据治愈率或有效率的高低来判定各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鉴于疣状胃炎有较高的Hp感染率,病理改变存在相当比例的肠化和不典型增生,部分病例病灶不易消退,加上目前临床已经观察到了疣状胃炎的癌变病例,基础研究已获得了一些相关基因改变的初步证据,有理由考虑将其(特别是成熟型)作为一种癌前疾病,进行全面系统的临床随访和深入细致的实验研究。